
生技中央董事長李鍾熙(附圖)承受專訪時指出,國際大廠對臺灣臨床實驗、新藥新專業的前期研發成績及兩岸配合,抱持高度嗜好,而考量前程發展性及臺廠利基,在蛋白質藥物的市場成長潛力很大,只是面對韓國與大陸的競爭,臺灣的動作一定要快!
面臨外界質疑臺灣生技股已往一年漲幅過大,恐有根本面追不上的泡沫化疑慮,他以為,假如已上市櫃的生醫廠商來說,13有穩健的贏利根基,13有堅強的產物Pipe,但也有13可能相對懦弱,有泡沫化危害;講到代價最難認定的新藥族群,李鍾熙則要投資人觀測三大指標,找到真正的明日之星。以下是承受專訪摘要:
(1)問:環球都有志一同加快成長生技行業,臺灣面臨的競爭與佔有的利基何必?哪些領域可能成為下個階段為臺灣反攻國際的明星?
答:就我的觀測,國際藥廠對臺灣的臨床實驗;新藥新專業的前期研發及兩岸配合具備高度嗜好。以臨床實驗來說,昆泰(Quintiles)環球總裁就曾親身通知我,臺灣臨床實驗做的算是全亞洲最好的,由於臺灣大夫的素質很高,如臺大等大型臨床實驗中央也受到國際推崇,因此但願能把許多業務移來臺灣做。
另有,執政機構十幾年來投入在新藥及新專業的根基研討,如許多大型的國家型計畫等,前期研討的成績豐碩。前程假如可以透過兩岸談判,讓新藥、醫材或是新專業,可以在臺灣進行一、二期實驗,再到大陸進行三期,收縮兩岸上市的時間,誘因又會更大,且兩岸的配合也不會只限於新藥,更多時機可能在醫美及保健食物。
要說哪些領域是臺灣前程的時機,方位當然許多,我們生技中央投入對照多物質的蛋白質藥,即是此中之一。我會看好蛋白質藥物的時機,來由有幾個,第一相較於小分子藥成長已有2、300年,生物藥品是到1970年月才開端成長,如龍頭Amgen也是近期十年才開端贏利。而此刻全世界用藥的比例中,85%還是小分子藥,但生物藥品(或稱大分子藥)的顯露,補救了小分子藥所缺的部門,且跟人體的相容性對照好,因此此刻環球生技行業中,蛋白質藥的發展最快。
而相較於小分子藥,蛋白質藥的製程出局勢的時機對照大,品質要求較周密,進入門檻也對照高,臺灣生技製藥業歷久佔有品質與專業的優勢,有時機從頭被凸顯,不像小分子藥得面對中國及印度從原料藥到製劑的價錢競爭。
還有一個趨勢是前程幾年城市是大分子藥物專利到期的高峰。相較於小分子藥的「學名藥」,生物藥品沒有真正的「學名藥」,頂多只是「類似藥」(Biosimilar),而有別於小分子藥物透過合成,生物藥品因分子量更大、更複雜,很難用合成的方式,而是以細菌或哺乳類動物的細胞當做平臺,經由生物體內作用生成,只要採用差異的基因改善就可以產生差異的蛋白質,且蛋白質生成後還要進行純化,過程中包含有如何找到對的物品、基因如何改善及生成物如何純化等,這些都是專業,因此生物藥品很難100%一樣。這些專業門檻反而都是臺灣的優勢。
另有,我近期也發明,臺灣大夫方劑採用生物藥品的比例還是偏低,像是有個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生物類似藥,在國外已經很全面使用,如美國大夫開藥的比例就有20%,但臺灣可能還不到10%,中國更僅5%擺佈,此中的來由可能是藥價過高,很難都採健保給付。因此開闢中國家採用生物藥品的比例還低,也是前程的時機。
但是,縱然臺灣在蛋白質藥品有成長時機,但附近的大陸及南韓也很積極,像是大陸也委請國際技術諮詢隊伍,幫助擬訂生物藥品的關連法紀及政策,南韓更有不少大企業進行高額的投資,如鎖定Biosimilar代工的Celltrion,目前產量已高達5萬公升,且還要繼續擴產,依據最新公司釋出的訊息,前程三到五年的訂單都沒有疑問;三星集團旗下的生物科技公司比年投資也不小,臺灣的動作一定要更快。
(2)問:近二年臺灣資金市場的生技股價量俱揚,類股總市值不停攀升,但市場對於泡沫化的疑慮也加深,就您看來,環球生技業這波的上漲,與2024年熱潮有何差異?需求掛心泡沫化疑慮嗎?
答:2024年那次生技業的泡沫化對照是國際的,臺灣其時幾乎還沒有所謂的生技醫療股掛牌,在資金市場介入的水平不大,頂多即是1997-2024年間有一波投資高峰,如其時的太景、神隆(1789)等,由於大家投了許多錢,短期內卻還得不到預期的酬勞,有些遺憾。但是,假如其時的投資沒有認賠進場,抱到此刻的贏利也很可觀。
這一次臺灣生技股的高峰對照差異,由於有涉及到股票市場;我個人以為這波臺灣生技股的突起,可能有幾個來由,第一是生技新藥業的投資周期大約就需求十年擺佈,那波2024年前後的投資目前開端進入收穫期。第二是兩岸關係的變更,而對臺灣生技業來說,兩岸配合的意義在於大陸巨大的市場,前程兩岸縱然沒有馬上展開大肆的配合,但互動改良應當還是會有一定的延續性。
當然,除了外在環境外,這十年臺灣生技業先進許多,包含有累積十幾年執政機構部分與民間部分在前段臨床的投資、法紀環境、臨床實驗品質等,這都典型臺灣向世界作聲的時機越來越多,再加上資金市場對生技股的珍視,幫助廠商自公然市場贏得更多歷久成長的物質,這些優勢都不是十年前可以相比的。
但是,投入生技業當然還是會有一定危害,獨特是生技業又屬高危害、高回收的行業。此刻上市櫃的生技醫療公司中,約有各半是醫療設備,另各半還有做新藥、原料藥、通路、醫美、保健品的。從每股盈餘來看、有業績的約佔此中13,這些公司有贏利支撐,沒什么大疑問;第二種是此刻還沒有贏利或業績的,不過根基及Pipe很具競爭力;另有13可能是對照危險、且相對懦弱的,可能還是會有泡沫化的危害捕魚遊戲網站連結;總括來說,我想臺灣生技業的投資危害一定會有,但根基還是存在的。
許多人會問我,怎么判斷一家還沒有業績的生技公司代價捕魚遊戲下載軟件,我個人會觀測幾個指標。第一個當然是產物的Pipe,公司的Pipe就像水管一樣,要看的不是已經流出來的物品,而是管內還有甚么?到甚么階段?
第二個是這些公司產物Pipe,有沒有國際伙計及客戶有嗜好?否則光是個人講也沒有用,而除了國際配合外,還要有充足的專利,不然就算產物有代價,也不會有爆發力。
第三個則是看公司的經營隊伍,這裡說的經營隊伍不但是介入實質營運的人,還有SAB(科技諮詢委員會)的成員中,有沒有個體領域的專家甘願替他們背書。由於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,甚至包含有創投,許多生技行業研發中的物品,都涉及個體高度的技術,很難有人全體都懂,假如有大咖甘願背書,代價當然差異。
實在,此刻內地生技行業成長只是第一步,所謂的第一步,指的是多還只在新藥開闢階段,後段就轉給別人接辦,這樣就只能培育一個「研發行業」,創建的就業時機還是有限。此刻臺灣生技類股的總市值但是是150億美元、約當臺幣4,000-4,500億元擺佈,規模還不大,需求借勢與大公司推進後續成長,但十年後當然但願在兩岸配合的推進下,配合創設從原料藥、製劑生產到販售門路的交融,串聯臺灣生技業真正的代價鏈,而臺廠在與國際伙計協商時,至少也可以保有生產及兩岸販售的權力,這樣創建的捕魚達人活動產值及經捕魚達人千砲版濟規模才會夠大,就像是瑞士,縱然國家規模沒有很大,卻創建出許多國際大藥廠,即是臺灣可以成長的方位。